迷彩服与白大褂,战场与诊室,金牌与泥土——在李万辉的人生坐标上,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点,被一条名为“初心”的直线紧密相连。
2005年盛夏,南京军区训练基地,全军卫生专业比武现场。李万辉手指精准按压在模拟伤员的错位胫骨上,“咔”的一声轻响,裁判宣布:“复位精度满分!”当“李万辉,第一名”响彻赛场,这个年轻人不会想到,这枚全军比武金牌,只是他跨界人生的开端。
从比武冠军到抗疫先锋
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时,李万辉正在南京总医院学习针灸。接到支援命令,他没来得及告别家人就奔赴隔离区。身着三层防护服,手指灵敏度大打折扣,他仍能精准找到穴位为患者退热。防护服里衣服湿了又干,脸上被口罩勒出深痕,他靠着墙缓过头晕继续工作。“多一个人在岗,就多一分希望”,这句话成了他在抗疫前线坚守的信念。
军医院炼就“多面手”
调入福州总院中医科后,李万辉潜心钻研更广阔的中医领域。每天清晨第一个到诊室,下班后研究古籍到深夜。七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,记录了他从正骨到针灸、从妇科调理到慢性病防治的全面成长。一位多年不孕的女军官在他的调理下成功怀孕,带着喜糖来道谢时,李万辉更加坚定了老教授传授的信念:“医者,既要懂术,更要懂心。”
扎根乡野的别样选择
2008年秋天,李万辉退伍面对人生抉择。众多大医院抛出橄榄枝,他却选择回到家乡的乡镇卫生院。面对中医科仅有一张推拿床、一个针灸盒的窘境,他拍着院长的肩膀承诺:“我来了,就不会让它垮掉。”
他亲手整理诊室,分门别类摆放中药,换上干净床单,贴上养生海报。乡亲们从好奇咨询到信任就诊,隔壁村王大爷腰椎间盘突出半年未愈,经他一周治疗就能弯腰干农活了。“李医生,你这手艺比城里大医院的还厉害!”王大爷送来的一篮苹果,甜到了李万辉心里。
田间地头的健康守护
李万辉背着医疗箱下乡巡诊,笔记本里记满了每个村老人的健康状况。大雪天步行两个多小时为哮喘发作的张奶奶针灸,老人拉着他的手泪眼婆娑:“孩子,你比我亲儿子还亲。”他笑着回应:“奶奶,我是医生,您的健康我得管。”
为了让中医在乡野“活”起来,他在卫生院办起“中医养生小课堂”,用通俗语言讲“春养肝、夏养心”,教大家简单推拿手法。他还琢磨出用艾草煮水泡脚治脚气、生姜红糖水缓解感冒等“土方法”,成本低、易操作,在乡亲中广为流传。
如今,卫生院中医科门庭若市,周边乡镇的患者慕名而来。院长欣慰地说:“你不仅守住了中医科,还让中医在乡野‘活’起来了。”李万辉依然保持着军人挺直的腰杆和温和的笑容:“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,乡亲们的信任,才是中医最好的传承。”
从比武场上的锋芒到非典前线的逆行,从军医院的多面手到乡野田间的健康守护者,李万辉用跨界人生诠释了“医者初心”的深刻内涵。戎装虽脱,初心未改,医心灼灼,照亮乡野。